人民日报记者 姜峰
夏日清晨,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,阳光透过重庆冠宇电池有限公司厂房巨大的玻璃窗,洒在忙碌的锂电池生产线上。产线操作工人穆光扬身着白色工服,正全神贯注地调试着自动化设备。
“你看这电池电芯,能量密度越来越高,咱们生产的产品供应给国内外不少大品牌。”50岁的穆光扬拿起一块封装好的锂电池介绍。作为土生土长的万盛人,穆光扬在煤矿井下摸爬滚打了15年,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进入听上去“高大上”的新能源行业。
万盛经开区因煤而立、依煤而兴,曾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实现较快发展。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和国家推进化解过剩产能,2015年起,34个煤矿(涉煤企业)陆续关停,9228名涉煤职工面临转岗再就业的挑战。
思变方能脱困。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林介绍,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万盛就开始了转型探索,特别是2009年被纳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后,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,转型成为当地工作的主线。
城市淘汰煤炭落后产能,涉煤职工如何安置?万盛经开区积极行动:摸排涉煤企业停产期间基本情况、梳理研判地方吸纳就业能力、宣传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、分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、举办专场招聘会……多措并举,确保“分流一人、安置一人、保障一家”。
目前,万盛经开区已累计举办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专场招聘会500余场次,妥善安置涉煤职工9000余人,“零就业家庭”实现动态清零。
就业与安居,是支撑民生幸福的两大支柱,缺一不可。身处工矿棚户区、采煤沉陷区和城市棚户区的群众,居住条件一度较差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改善群众居住条件,是民生保障的关键,更是城市转型中的温暖底色。
“以前,家门口的垃圾臭气熏天,几十个人共用一个厕所,高峰时要排起长队。不少房屋用石棉瓦、泥巴、木板盖顶,下雨时盆盆罐罐全得用来接水,还面临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。”棚户区居民鲁玉惠站在新家的阳台上回忆。如今搬进了新小区,她每天都要在楼前的小广场上遛弯,“你看这路面多干净,路灯亮堂堂的,住着比以前舒心多了。”
万盛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当作“头等大事”,50%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领域,累计新建、改造房屋260万平方米,建起3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,超市、学校、社区医院等配套一应俱全。8万多名像鲁玉惠一样的棚户区居民,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平房,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,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的跨越。
居住条件更好了,大家运动健身的热情也愈发高涨。在南桐镇八〇一社区,不少人在篮球场上打球锻炼。“以前哪有地方锻炼,现在楼下空地就是我们的舞台。”晚上,65岁的居民曾明兰带着姐妹们跳广场舞,红色的舞扇在路灯下翻飞。“队伍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30多个,大家天天跳得筋骨活络,睡觉都香。”曾明兰说。
类似的场景,在万盛经开区还有很多。该区织密城市10分钟、农村15分钟健身圈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.94平方米,连续7年居重庆市第一;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62%,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为95.4%,两项数据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从就业有保障到居住更舒适,从破旧棚户区到活力新社区,万盛经开区的转型发展道路正越走越宽。
(刘亚兰参与采写)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